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工控网>资讯列表>200亿!又一家A股传感器龙头拟赴港上市

200亿!又一家A股传感器龙头拟赴港上市

2025年03月31日 13:22:53 人气: 13642 来源: OFweek传感器网
  3月26日,纳芯微发布了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公告。
 
  作为国内模拟芯片和传感器领域的标杆企业,纳芯微的资本化路径堪称“教科书级”。其于2022年4月22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当时以230元/股创下A股半导体最高发行价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募王”。时隔三年纳芯微宣布再战港股市场,引发行业对国产半导体厂商‘二次上市潮’的思考。
 
  人形机器人助力
 
  2013年,曾在ADI(亚德诺半导体)担任设计工程师的?王升杨与老同事盛云辞职创业,在苏州工业园区一间办公室创立纳芯微。早期从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出发,向前后端拓展并推出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可提供2100余款产品型号销售,已然构建起丰富多元的半导体产品矩阵及解决方案体系,产品广泛覆盖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
 
  在传感器领域,纳芯微的产品主要包括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在磁传感器方向,公司车规级的可编程磁开关已经在客户端实现量产;磁轮速传感器,已完成客户端的送样测试,正在量产导入中;在研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研发进展顺利。在压力传感器方向,绝压、表压、差压系列压力传感器均完成送样测试,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发货。
 
  在AI技术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工业和服务业的潜在变革力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感知和认知等方面的表现显著提升。据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并有望在2029年增长至750亿元,占全球总量的32.7%,成为全球的市场之一。
 
  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的技术产品,其在功能实现上对各类传感器依赖极大,人形机器人的感知系统类似于人类的感官神经,包括视觉传感器、力(力矩)传感器、IMU(惯性测量单元)、编码器以及主控芯片等。这些传感器集成使用,为机器人提供复杂交互性所需的感知能力。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普及,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有望打开,国内厂商发展潜力巨大。
 
  深化全球布局
 
  在新兴应用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纳芯微也在积极推进自身的全球化战略与资本布局。
 
  2022年4月,公司以“年内最高发行价”登陆科创板,募资58.11亿元超计划6倍,市值一度突破400亿元;2024年斥资10亿元完成对磁传感器企业麦歌恩的100%股权收购。
 
  与此同时,纳芯微坚持全球多元化布局,在日本、韩国、德国、北美等关键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境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上半年,纳芯微已经有15%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
 
  2025年3月26日,纳芯微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同时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H股及上市。
 
  根据A股上市公司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相关规定,纳芯微本次发行H股及上市还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同时取得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核准。目前,公司正积极与相关中介机构紧密商讨,除已审议通过的议案外,本次发行上市的其他具体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受此消息影响,截至3月28日收盘,纳芯微报142.2元/股,跌幅为1.42%,总市值为202.68亿元。
 
  未来可期
 
  事实上,在半导体产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除纳芯微外,江波龙、峰岹科技等A股半导体厂商,同样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的新机遇,纷纷宣布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种“内外双循环”战略,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半导体巨头厂商的发展路径如出一辙。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赴港上市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多元的投资者群体和丰富的资本资源,企业通过在港上市,能够顺利引入国际资本,充实自身资金实力,为技术研发、产能扩充等关键环节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凭借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平台,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全球产业信息,与国际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未来布局海外半导体资产的收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为自身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从科创板“超募王”到港股“二次上市”,纳芯微的资本化进阶之路,映射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替代求生”到“全球竞合”的阶段性跨越。在新能源汽车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家苏州走出的芯片企业,能否借港股跳板实现技术、市场、资本的三重破壁,或将定义国产高端传感器和芯片的新高度。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