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工控网>资讯列表>创投万亿“航母级”基金来了!聚焦AI储能等三大领域

创投万亿“航母级”基金来了!聚焦AI储能等三大领域

2025年03月09日 09:46:55 人气: 23050 来源: OFweek储能网
  在2025年全国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宣布设立规模达万亿元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项被称作创投领域"航母级"的基金,首次将氢能储能明确纳入重点投资领域,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并列成为三大前沿方向。
 
  对于正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的储能行业而言,这场政策东风恰逢其时。
 
  当前全球储能产业正面临三重困局:技术路线尚未定型、商业化周期远超传统行业、早期融资渠道匮乏。据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种子轮融资成功率远低于同期人工智能领域的32%。
 
  而新设立的引导基金以20年超长存续期打破行业惯例,其"投早、投小、投长期"的核心理念,精准指向储能行业发展的深层痛点。相较于传统股权投资基金的5-7年周期,20年的资金耐心足以陪伴企业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深度重构技术创新链
 
  从基金明确支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可谓是“核心技术突破的催化剂”。这对储能领域意味着:固态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尚处实验室阶段的技术路线将获得持续投入。
 
  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锌铁液流电池项目为例,该技术能量密度已达300Wh/L,但因中试阶段需要2.8亿元设备投入,已搁置三年未获资本青睐。引导基金的设立,将有效填补这类"技术转化断层"。
 
  其次,基金"适当兼顾早中期企业"的投资策略,作为“产业链协同的黏合剂”,有望构建储能产业创新生态圈。
 
  在基金力量的黏合下,上游材料企业(如固态电解质研发)、中游系统集成商(如智能BMS开发商)、下游应用场景(如虚拟电厂运营商)将形成技术联动的"创新三角"。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已在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初见成效,其经验或将复制到储能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新兴领域已掌握大部分的核心专利,但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30%。因此,引导基金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可加速建立从材料检测到系统安全的中国标准体系。这种"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量子通信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产业生态的范式革命
 
  基金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将催生储能商业模式的多元进化。例如,在用户侧储能方面,未来有望出现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储能交易平台;在共享储能领域,电网侧储能资源有望实现证券化运营,而在储能即服务(ESaaS)上,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些创新在深圳前海已有初步探索,某初创企业通过"储能容量期货"模式,半年内将项目IRR提升至12.8%。
 
  在产业协同方面,随着基金支持的6G通信、人工智能技术向储能领域渗透,将形成"数字能源"新业态——毫秒级响应的AI调度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的电池管理系统、基于边缘计算的储能安全预警网络等新技术有望取得突破。
 
  据前沿研究机构模拟显示,此类技术融合可使新能源消纳率提升18个百分点。
 
  基金设立恰逢欧、美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时点。通过对比发现,这种差异化的战略布局,有望在氢储能等新兴领域形成"超车"优势。
 
  当然,产业基金投资潜在挑战,例如,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面对锂电、钠电、氢能等多条技术路线,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创新署的"技术雷达"系统,每季度更新技术成熟度图谱。
 
  此外,是产能过剩的挑战。参照光伏产业历史教训,建议在基金管理办法中嵌入产能预警指标,当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自动触发投资限制。
 
  总结
 
  基金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发展后,我们或将见证: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突破300GW;国内涌现3-5家估值超千亿的储能独角兽……这些变化将直接支撑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的"十四五"目标。
 
  在这场由国家资本引领的产业变革中,储能行业正从辅助性角色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支点"跃迁。正如20年前高铁技术实现逆袭,在万亿级耐心资本的浇灌下,中国储能产业有望真正实现长期主义。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