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以“科技赋能高水平安全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2024中国公共安全大会在合肥隆重开幕。
大会同期举办清华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城市安全韧性双边论坛、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研讨会,以及国家安全、应急管理、检测认证、消防安全、爆炸安全、航空安全、海洋安全、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人员防护、公共卫生、石油化工、灾害事故调查、风险与韧性、矿业与地下工程、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安全文化与应急科普、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维、减灾与应急管理、社会安全、青年学术、安全产业等二十余场主题论坛/研讨会,推动学术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探讨产学研创新协同新路径。
开幕式上,国际巨灾科学平台、安徽保险防灾减损科创中心揭牌,发布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丛书》,并为“2023年度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颁奖。
在现场,知名企业家同场展示、共议合作,携手推动公共安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共同服务国家培育发展公共安全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其中,辰安科技区域副总经理曹诗嘉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应急管理、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以及在安徽省形成的规模化产投生态。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耕耘,辰安科技已形成了覆盖应急管理、城市安全、消费者业务、消防安全、海外公共安全的完整产品体系,积极服务全国,业务已覆盖国内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全国300余个省市县级用户提供了应急领域专业服务,海外业务覆盖亚非拉及“一带一路”沿线和两翼国家。
公共安全是指通过检测、监测、预警、防护和应急处理等手段,预防和减低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实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继续就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型,积极维护和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公共安全环境。
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依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巩固区域一体化发展质量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整体性推进。通过落实大城市基层网格组织,网格化联合防控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政府、商业管理运营公司、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区域一体化基层防灾减灾体系。
以“综合防灾”为出发点,优化“风险管理”技术路径
在综合考虑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威胁的基础上,构建大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制度体系。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实施”四个环节,旨在实现防灾的“关口前移”,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发展演变成为灾害事件的机会。
多维度举措共同发力,提高韧性城市建设标准
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实施技防与人防两手抓,才能有效化解公共安全问题风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相关数据信息优势,通过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把公共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重视现代化的人力防控措施,通过成立公共安全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反应能力与高水平决策能力。
公共安全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稳定发展的基石。